普濟簡介
澳門普濟文化
地址: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觀音堂
電話:853-28556127 E-mail:guanyin18.mo@gmail.com
電話:853-28531589


澳門佛教總會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觀音堂

電話:853-28556127

传真:853-28531589

電郵:guanyin18. mo@gmail.com


澳門佛教總會於1996年10月8 日成立,並註冊成為非牟利機構。
總會宗旨包括:①傳播佛教文化精神;②設立機構以供佛教學者及信仰人士進行佛學文化交流、傳道、佛學研究以及向公眾提供一般專業技術教育;③促進及進行一切社會公益活動、宗教及布施公眾;④向公眾及會員提供文化消遣及宗教活動、講座及會議等以進行宣揚佛學文化及益善活動;⑤設立、維持及管理廟宇;⑥接受公共或社會人士捐助、餽贈、援助,與其他團體合作并進行一切活動,以促進及有力實現本會宗旨。
近年澳門發展迅速,經濟發展蓬勃,人們物資生活雖然富裕,但人心反而容易迷失方向,或會感到空虛,總會作為植根於本土的佛教團體,期望能為蓮花寶地澳門作出佛教的貢獻。




澳門普濟禪院(觀音堂)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觀音堂電話:853-28556127传真:853-28531589電郵:guanyin18. mo@gmail.com


澳門三大古剎之一"普濟禪院"大約創建於明末根據傳說推論和史料佐證,初時是一個供望夏村閩籍村民祭祀及參拜用的小亭子,供奉的是一尊由樟樹雕成觀音神像,百姓至今仍然沿襲著幾百年來的叫法,親切地把禪院稱做"觀音堂"


1698年,被後人稱為普濟禪院開山祖師的石濂大汕和尚大量捐助澳門,在原來閩人所建觀音廟的基礎上,興建普濟禪院。時值明清鼎革之際,不少明朝遺民情願出家為僧,觀音堂便成為避世者的棲息地。


此後,觀音堂又得益於1818年和1858年的兩度擴建,形成了澳門最大的禪院最具規模的廟宇。正殿第一進為大雄寳殿供奉華嚴三聖,殿右懸掛著一座1632年立的鼎鐘第二進為藥師殿供奉藥師佛,匾額"法雨彌天"為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親筆所書;第三進為主殿觀音殿,供奉象徵慈悲和智慧的觀世音菩薩,殿旁十八羅漢像中賓頭盧尊者造型極為特別,常因外國人樣貌而被認作馬可波羅,成為趣談。


觀音堂是澳門典型的嶺南風格建築,已經列入《澳門文物名錄》。1992年,觀音堂從43個澳門旅遊景點中選入澳門八景之一,命名為“普濟尋幽”。佛殿和廊墻等處的陶塑瓦脊上有戲劇場景和吉祥物裝飾,造型細緻,題材多源自傳統粵劇戲文,歷史久遠卻未受過兵禍和人為破壞,足見百姓對觀音堂之珍愛。


觀音堂善信和遊客絡繹不絕,文化資源豐富。宗教上,是佛教大師靜修南禪洞宗之地,院內收藏了明末清初高僧金堡的《澹歸和尚丹霞日記》手稿,是清初嶺南佛教珍貴文獻。藝術上,院內收藏了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及其弟子關山月、嶺南三大詩家之一陳恭尹、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及董其昌、劉墉等大量歷史名人的手跡。


1844年,美國外交官顧盛和兩廣總督愛新覺羅耆英在普濟禪院簽訂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以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國領事的裁判權。1944年,觀音堂於當時簽署之地立一碑亭以作紀念,如今成為觀音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核心地標。


現任住持釋戒為第十五代住持,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及參與社會活動。1998年創立香港佛學會;2003年創立澳門佛教中心協會;2015年創立澳門佛教基金會並出任主席。擔任觀音堂住持後,戒晟法師積極整理和修復寺院,冀望以正統佛教模式推動寺院發展,以古剎福地為弘法園地,廣結各地善信,傳揚佛教。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

地址:澳門三巴仔街13號地下

電話:853-28973607

传真:853-28975207

電郵:s6320@macau.ctm.net


濠江名剎“無量壽功德林”1912年張壽波居士創立。他舍宅為寺,將自己的住宅改名為“無量壽功德林”,作为專修淨土的道場,並禮請朝林老和尚擔任住持。1924年張壽波居士出家,法名觀本,被推舉為住持,同年“無量壽功德林”註冊為政府認可的佛教團體。
澳門是進步思想的搖籃,功德林是當時港澳地区的首家女眾佛教学院,不少佛學大師及文化名人因逃避戰亂而聚居功德林,佛學傳播活動更為活躍,此地成為文化交流的平台,也進一步推動了女眾佛學教育。
功德林現任住持釋戒晟發揚佛陀慈悲、普利有情的精神,經常帶領信眾們自修和共修,還定期舉行誦經禮懺等各類法會,廣設方便之門,讓有志修行者能圓融通達,具備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進而貢獻社會。功德林每年都會舉行水陸法會,禮請百位高僧大德主持各項佛事八晝夜,為眾祈福,消災延壽,超薦先人往生極樂,冥陽兩利。
功德林並非商業化的寺院,經費來源於佛教僧侶、護法居士、社團、商業機構及各界熱心人士的捐贈,寺方堅持一分一亳用於社會,達到善款專用。功德林一直積極開展“崇文重教興學育才”活動,協助貧困地區重建日久失修的校舍,資助貧困學員,並興辦各類福利事業,以傳播佛教、踐行佛法、引導正信、樹立正象。
2016年6月《無量壽功德林文獻》成功列入聯合國軍教科文組織亞大區《世界記憶名錄》。功德林除可提供修道場所外,有緣人還可提早預約造訪吃齋,寺方煮素菜的是持牌廚師,菜色別出心裁,各界人士可前往品嚐美味 。 


澳門藥王禪院

地址:澳門賈伯樂提督街63~63A

電話:853-28342208

传真:853-28531589

電郵:info@bcamo.com


藥王禪院又名藥山,建於1933年,迄今逾80多年,殿中供奉藥師佛、觀音菩薩等金身佛像,莊嚴蕭穆。據說,禪院創建者是廣州藥王寺住持果清和尚,擅長藝術,懸壺濟世,晚年來澳,興建藥山,擬作潛修靜室,豈料寺院還未竣工,他卻圓寂了。後來,竹林寺之住持為完成果清和尚遺願,續建成藥山。
近數十年藥山主要為本澳居民提供先人靈位服務,直至2012年年底,澳門佛教中心協會成為藥山業權人後,決定回復寺院面貌,弘法利生,并期望傳承藥王大願,救助病苦。協會自資款項重新修膳設施,建設用作講經說法與信眾共修法會的大殿,完善寺廟管理制度,廣推佛教自利利他精神,鼓勵義工助人自助,無私地為大眾服務。
2014年4月藥山重建後首次舉行佛教法會頂禮《梁皇寶懺》法會如法儀,法喜充滿,因而吸引大批信眾參與。此後,藥山全年都會定期舉辦不同類型法會,為佛弟子和大眾提供一個參與佛事及共修的道場。為了弘揚佛法、廣結善緣,藥山還建立慈氏圖書館,開設贈醫施藥的義診服務,期望能為“莊嚴澳門、利樂有情”貢獻一份力量。


返回首頁 | 法會活動 | 新聞資訊 | 關於我們
版權所有© 澳門普濟文化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觀音堂
電話:853-28556127 E-mail:guanyin18.m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