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 新聞資訊
普濟之思丨澳門佛教,下一張中國名片
来源: | 作者: | 时间:07-28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寫在澳門功德林文獻表中國申報國際級《世界記憶名錄》之際 

澳門功德林檔案文獻 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今年又獲國家檔案局支持,代表中國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級《世界記憶名錄》。評審結果將於2023年公布。 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博士多年來一直為功德林文獻列入名錄而調研、奔走。她始終相信,這張澳門文化名片,既能讓本澳文化底蘊在國際社會上彰顯,有助轉化成旅遊等現實資源;又可以讓年輕人了解澳門的文化歷史,對這座城市喚醒共鳴,建立歸屬。這些信念支持著她的團隊不辭辛勞。
2022年9月29日,由澳門城市大学澳門世界記憶學術中心和澳門文獻信息學會主辦《古典今耀——功德林文獻遺產與女性地位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功德林文獻價值聚焦到更有時代意義的研究領域,引發新一輪從學術專家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 



功德林文獻保護研究工作歷程 


功德林寄託著一代又一代澳門人的奮鬥史,每一頁文獻,都是一條文化標籤。 作為嶺南地區首家女子佛教學院,它是男尊女卑社會中的一個極難得的女眾教育園地。 作為擁有豐富文獻資料的藏經館,它記錄著海納百川的澳門如何在風雲年代为社会提供至關重要的避难与支援…… 而我想在這裡補充和強調的,是人們因為宗教差異而談論相對較少的佛教文化脈絡。 為什麼創立不足百年,規模並不宏大的功德林足以代表國家申請國際級《世界記憶名錄》? 這個還未被充分認知的隱藏答案是:澳門佛教為中國近現代社會提供了一面足夠有啟發性而又保存完好的鏡子。  是澳門佛教沉澱千年的厚重歷史,在功德林背後托起這張文化名片。這段歷史是佛教在澳門開枝散葉的發展史,也是佛教始終作為媒介,不斷建構著澳門與中國社會之間映射關係的融合史。 這些映射關係涵蓋著宗派傳承、家國認同、文化習慣等每一個領域,呈現在澳門佛教生根、

蛻變、轉型的每一個階段:

  

今天的澳門,在多姿多彩的建築之中,生活著華裔中國人、西方葡國人,和大量東南亞地區遷徙而來的居民,他們膚色不同、信仰各異,鐘愛著各種各樣的音樂和藝術,彼此和諧共存。

 

而沿著歷史軌跡抽絲剝繭不難發現,逾千年來,是來自內地的歷代高僧與佛教界人士在這塊土地上弘傳教化,澆築著澳門開放包容的城市文明。

 

唐朝鹹通初年,真教禪師赴廣東香山縣弘揚佛法,隨之傳入澳門地區。從此,來自內地的佛教高僧們源源不斷來到澳門,建設寺院,將佛教文化薪火相傳。


内地佛教徒到澳門開創寺院 


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汕和尚興建普濟禪院,成為禪院的“太祖太老和尚”;棲壑大師開創蓮峰廟,成為祖師壇上被奉為開山祖。民國時期,又有果清老和尚來澳開創藥王禪院,虛雲老和尚得意弟子張玉濤居士,也就是後來的觀本法師開創功德林……等等。

 

在興建佛教廟宇之外,還有不少內地高僧來澳門傳授佛法,我們可以在普濟禪院及蓮峰廟各自的《西天東土曆代祖師菩薩蓮座》中找到大量證據。

 

普濟禪院的祖堂楹聯中寫道:長壽智燈傳普濟,峽山明月照蓮峰”。這直接道明,澳門佛教深受廣東佛教的影響。

 

跟隨高僧傳教的腳步,內地佛教信眾和認同佛教文化的知識分子來澳傳藝交流,大大豐富了澳門佛教文化的內涵。

 

汪兆鏞詩集《澳門雜詩》中的普濟禪院


近代知名粵澳文化學者、詩人汪兆鏞晚歲蟄居澳門前後20餘年,在妈阁庙留下“打钟扫地平生愿,乞借禅床此读书”,在普济禅院写出“懿哉迹删师,结夏静挥麈”,在莲峰庙吟誦“嘉旦趋琳宫,惟祈万年春”……

 

他的好友月溪法師也寫詩呼應,二人以駢句交流禪思、傳遞禪意,留下了大量關於澳門佛教文化的詩詞。

 

內地藝術家來澳開展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同時,也同時帶動了澳門佛教界僧人學習和交流中華文化藝術的風氣,為澳門佛教文化增添了不少可圈可點的內容。

 

 

當中國陷入危難並且開始轉型時,澳門佛教也開始隨著中國社會整體一同迎接變革。

 

抗戰時期,佛教界以民間文化交流為窗口,支援抗戰。

 

居住於功德林的竺摩法師,在弘法同時擔任《覺音》雜誌主編,通過報導內地高僧護法弘法的事蹟,積極弘揚佛教愛國主義思想。

 

不少信奉或認同佛教的有識之士借在澳門躲避戰亂之機,為抗戰搖旗吶喊。現代嶺南畫派的魁首高劍父在澳門生活11年,與其弟子關山月等人創作出大量反法西斯的愛國藝術作品,並在普濟禪院慧因法師幫助下舉辦了為抗戰募款的畫展,轟動港澳。

 

抗戰之外,佛教人士也在各個領域推動中國覺醒。


來自廣東的張玉濤居士為梁啟超好友,公車上書失敗後輾轉來澳,首創家庭念佛道場,並在其基礎上炮製澳門佛學機构“佛聲社”,弘揚佛教文化知識,後又創立無量壽功德林,為佛教女眾開設新式佛學教育。

 

澳門佛教總是與中國內地社會同呼吸共血脈
 

建國後,澳門佛教界尋找各種途徑,與內地佛教恢復往來。

 

1979年,首次隨香港寶蓮禪寺赴內地交流後,澳門佛教界迅速融入內地佛教群體,次年起便頻繁參與內地佛教活動,如1981年浙江普陀山和廣東曲江南華寺紀念六祖慧能大師1343周年誕辰、觀音誕辰和六祖真身昇座典禮等法事活動。

 

1987年,隨著中葡關於澳門回歸聯合聲明的正式簽字,澳門佛教擺脫之前依靠香港佛教界或高僧個人身份的限制,作為一個獨立團體,與祖國各地在各領域開展活動。

 

而澳門佛教相關的學術領域,聚焦澳門佛教的學術研討會應運而生,日益興盛。

 

被吸引的除了澳門及內地的佛教文化關係研究者,還有大量從日本及歐美地區紛至沓來的佛教學者。

 

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熱火朝天的1990年代,澳門佛教也在管理模式上尋求革新發展。

 

1991年,澳門佛教青年中心成立,並成為澳門最活躍的佛教團體之一,期間設立各類活動並積極組織會員參與。1994年,以澳門佛教居士團體為主地藏殿創立,在弘法之外還創設慈善基金會為社會行善舉、做好事。

 

1996年,澳門佛教總會正式成立,會員皆為佛教寺院及佛教社團成員,八名創會委員代表總會簽署管理相關章程。從此,澳門佛教從原有的寺廟和高僧為基礎的運作模式,改制走入現代社會組織管理的軌道。

 

這一年,中國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今天,澳門佛教界還保留多少中國特色?

 

首先看法門傳承。澳門佛教界主流佛教團體所依止的修行法門都以中國漢傳佛教傳統的禪宗、淨土宗為主。

 

其次看禮佛守則。各佛教組織舉辦的弘法活動與其他大中華地區的佛教團體雖略有區別,但大致相同;澳門各寺院道場的日常早、晚修行功課內容及唱誦方式也與內地叢林寺院一致。

 

最後看修行路徑。常住僧人發心受持三壇大戒者也都是來內地戒場求受,一些剛剛出家的法師也會到內地各大佛學院學習教理。

 

由此不難看出,澳門佛教界人士雖在特別行政區,但不論其個人佛法的修持還是大眾集體熏修,事事都與內地佛教界大同小异。

 

但不要以為,澳門佛教僅僅是文化傳播的末梢,只能受教於博大精深的中國佛教文化。恰恰相反,從澳門佛教組織到廣大信眾,都保持著極其充沛的創造力和行動力。

 

我們再來看看澳門佛教總會持續了近十年的三大活動系列:

 

其一,每年在無量壽功德林舉辦一屆水陸大法會,擴大佛教界在澳門的影響。  每年的水陸大法會均邀請了來自江蘇、福建等國內知名古刹佛寺的百名高僧大德參加,道場莊嚴,令每一個參會者心生歡喜。 澳門政要、各界名人、海內外各地佛教信眾都踴躍參加,功德林水陸大法會已然成了澳門每年一次的重大佛門盛事。

 

其二,每隔幾年舉辦一次大型佛教慶回歸活動,籲澳門居民愛國愛澳、對佛教有更多的認識。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佛教界四眾弟子於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舉辦連續三日的大型佛教文化系列活動。 參加本活動總人次近2萬人次,獲得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關注。

 

其三,通過佛教慈善基金會的平臺,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2016年3月20日,澳門佛教基金會成立當晚,當場籌款360萬澳門元。慈善會所有的善款收益,全部用作社會公益、扶貧、內地助學,以及成立進行義診的診所,切實幫助澳門以及中國內地的大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澳門佛教總會的弘法利生計劃已踐行多年 


我們組織這些活動的初衷,是為了不辱當代大乘佛教僧人弘法利生的使命,所以盡量讓每項策劃都能應對社會現實的需求。超出預期的是,這些活動逐年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每一場活動都在廣度和深度引發更大的迴響。

 

回首一看,才發現每一項工作都和中國內地息息相關,每一次交流都讓澳門佛教界和內地佛教界更加緊密。


這再次提醒我們,作為澳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澳門佛教,從來都是中國佛教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分子,更是澳門與祖國內地文化同源同根的有力證明。 

 

正因如此,當我們討論功德林檔案文獻的意義時,我總會由衷希望在關注近現代女性教育和澳門歷史文脈的同時,不要捨棄關於澳門佛教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敘述。只有補上宏觀的廣角鏡頭,我們對於文獻的凝視才能突破迷思,洞悉規律。

 

功德林積蓄百年,為澳門佛教積累下從明末到民國時期6638件、3386种文化遺產。這張來之不易的文化名片,值得澳門重視,也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因為它代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生生不息,折射著中華文化的良善與堅韌。

 

願申報成功,功德林文獻從亞太區文獻遺產升格為國際級“世界記憶

 

讓澳門佛教成為一張國際級的,中國名片。

 

 

文中澳門佛教歷史概述初發表2019年12期《中國宗教》雜誌原文題為《澳門佛教的歷史、特點和發展》有多處增刪 部分插圖素材來自網絡



版權所有©澳門普濟文化
Email:guanyin18.mo@gmail.com
Tel:853-28556127 E-mail:guanyin18.mo@gmail.com       Fax:853-28531589
地址: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觀音堂
澳門普濟文化